云南巧家欢迎您
发布日期: 2024-02-02 | 来源:巧家县政府办| 访问次数:

巧家县概况

 

【地理位置】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6°32′~27°25′,东经102°52′~103°26′。南北长98千米,东西宽57千米,国土面积3245平方千米。县境东与鲁甸县、曲靖市会泽县接壤,南与昆明市东川区毗邻,西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三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昭阳区、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隔金沙江及其支流牛栏江相望。最高点药山主峰轿顶山海拔4041.6米,最低点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淹没线海拔600米,相对高差3441.6米。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玉屏街道,海拔940米。2023年,县城年降雨量452.8毫米,较历年偏少385.5毫米,偏少46%。年日照时数2250.4小时,无霜期365天,年平均气温23.5度,是该县有观测记录以来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年极端最低气温5.5℃,年极端最高气温44.4℃。县城距市政府驻地昭阳区156千米、省会昆明268千米、四川省西昌市169千米。

 

【行政区划】 2023年末,全县辖玉屏、白鹤滩2个街道,药山、大寨、茂租、东坪、新店、小河、崇溪、老店、马树、蒙姑、金塘11个镇和红山、包谷垴、中寨、炉房4个乡。全县有48个社区、144个行政村、3693个村(居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人口61.4万人,是全市人口第四大县,其中: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18.9万人;女性28.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4万人。出生人口5917人,出生率9.6‰;死亡3848人,死亡率7.0‰;净增长-5561人,自然增长率-0.9‰。

 

【自然资源】 县域河流均属金沙江一、二级支流,纳入河库管理范围河库塘渠106条(座),其中河流62条、水库13座、塘坝4个、渠道27条。省、市级规模以上河流3条,分别是金沙江、牛栏江、以礼河;规模以下河流有炉房河、马树河、伍家桥河、白泥沟等59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4条,50平方千米以下河流38条,总流程长1001.5千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6.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2.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4.61亿立方米。境内有在建单机容量、抗震参数、地下洞室群规模等居全球第一的巨型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已全部投产发电。

2023年,全县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1025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6个、装机27.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40个、分布式户用光伏7158户,装机117.18万千瓦;大中小型水电站33座,装机880.6万千瓦。

2023年,生物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涉及9个乡镇(街道)34个行政村,保护面积20141公顷,其中核心区8033公顷、缓冲区7211公顷、实验区4897公顷,含药山和杨家湾两个独立片区。药山植被有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干热稀树灌草丛、灌丛、草甸8个植被。有高等植物2366科,被誉为川、滇、黔种质基因库;有维管束植物191科680属1406种(其中有杜仲属、珙桐属、巴山木竹等13个中国特有属,有“植物界大熊猫”——巧家五针松等10种药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物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5种);有陆栖脊椎动物308种(其中两栖类动物13种,爬行动物20种,鸟类209种,兽类69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5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1种);已知药用植物189科、600属、856种。

森林及草原资源,巧家县林地面积为15.32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7.23%,森林面积7.8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704.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24.48%(森林覆盖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被淹没较以前有所减少);全县草原面积4万公顷,主要集中在白鹤滩、崇溪、老店、炉房、药山 5 个乡镇。湿地资源,全县有湿地资源面积 6005.25 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5454.45公顷,人工湿地面积 550.80 公顷;未受保护面积 4107.66公顷,受保护面积 1897.59公顷;湿地保护率 31.60%,自然湿地保护率 29.47%。马树湿地为云南省级重要湿地,保护面积 272.17公顷。矿产资源,全县已发现矿产22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4种,其中铅、锌、铝、铜金属矿产储量大、品位高,伴生镉、锗、镓、铟、银等矿产。已探明以铅锌矿为主的矿产资源储量达110余万吨,铝土矿500万吨。非金属矿有石膏矿、石灰石、重晶石、冰洲石、莹石、花岗石、稀土、磷块等,其中石膏矿储量2.2亿吨,石灰岩超过100亿吨。

 

【资源特产】 民族文化资源有汉族的民歌(山歌)、朱氏唢呐锣鼓(省级非遗代表项目)、花灯(其中发拉花灯为市级非遗代表项目)、端公戏、滇剧等传统特色文艺创作(演出),彝族“火把节”“十月年”,苗族“吹乐抢婚”“花山节”,布依族“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主要有马树红毡(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代表项目)、细褶子披毡、刺绣(其中尹武刺绣为省级非遗代表项目)、炉房斑铜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代表项目)、巧家奇石、石雕(南红玛瑙、梅花玉、石头)、木雕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天然蚕丝被、小碗红糖(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代表项目)等;特色小吃有卷粉、凉粉、蒙姑臭豆腐、稀豆粉等。

 

【经济状况】 202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6.54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6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43.08亿元,同比增长0.6%。三次产业结构为24.4:48.1:27.5。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89.6%、1.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9.32、0.1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2万元,同比增长12.2%。民营经济经济增加值87.87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6.1%。

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92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36.23亿元,同比增长5.0%;林业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0.7%;畜牧业产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3.1%;渔业产值0.07万元,同比下降9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8亿元,同比增长3.8%。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87万公顷,同比增长1.9%。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79万公顷,同比增长0.9%,其中:水稻162公顷,同比下降7.1%;小麦3272公顷,同比增长4.9%;玉米1.63万公顷,同比增长0.98%;豆类4946公顷,同比增长0.4%;薯类2.13万公顷,与2022年持平。全年经济作物种植2.08万公顷,同比增长0.02%,其中:烤烟1458公顷,同比增长3.1%;甘蔗300公顷,同比增长0.4%;油料507公顷,同比增长4.9%;蔬菜9310公顷,同比增长4.8%。

全年粮食产量21.67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薯类折粮10.37万吨,水稻0.12万吨,小麦0.68万吨,玉米8.86万吨,油料0.09万吨,甘蔗1.63万吨,烤烟0.3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23.8万吨,园林水果0.7万吨。

全年肉类产量5.24万吨,增长3.15%;禽蛋产量2483吨,同比增长4.5%;绵羊毛产量109吨,同比下降7.5%;鲜蚕茧产量594吨,同比下降11%。全年肥猪出栏49万头,同比增长2.7%,存栏33.97万头,同比下降3.5%;牛出栏1.49万头,同比增长0.4%,存栏6.4万头,同比增长5.3%;羊出栏16.6万只,同比增长3.8%,存栏14.6万只,同比增长3.8%;家禽出栏113.1万只,同比下降1.49%,存栏6.55万只,同比增长0.4%。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65亿元,同比增长19.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0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4%,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7.6%,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水泥65.4万吨,铅精矿548吨,锌精矿5240吨,蚕丝91吨,商品混凝土25.47万立方米。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9.65亿元,同比增长27.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产值9.92亿元,同比增长115.4%。

全县县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同期番了1.76番;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2.6%;第三产业同比下降41.9%。全县在库项目186个(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同比增长57.6%,其中:本年新入库项目125个,同比增长119.3%。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6亿元,同比增长5.9%。批发业销售额1.08亿元,同比增长6.9%;零售业销售额35.06亿元,同比增长9.5%;住宿业营业额0.66亿元,同比增长16.5%;餐饮业营业额5.54亿元,同比增长28%。全年商品房销售9.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0%;商品房销售额4.51亿元,同比下降24.1%。全县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6个(其中签订框架协议12个),完成引进市外产业到位资金36.3亿元,其中省外产业到位资金32.844亿元。

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亿元,同口径增长9.7%,其中:税收收入4.77亿元,自然口径增长335.1%,非税收收入2.33亿元,同比下降26.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38亿元,同比下降0.3%。全年金融业增加值4.74亿元,同比增长1.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3.35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7.19亿元,同比增长8.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7.3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8.4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58.94亿元。

2023年,全县完成水利投资2.51亿元,建成水利工程21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83平方千米,新增灌溉面积2.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2年的45.98%提高至48%。

2023年,全县移动电话用户31.46万,电信电话用户6.1万,互联网用户11.6万(移动7.7万、电信3.9万);移动总营业收入2.9亿,电信业务收入4800万,邮政业务收入2368.1万元。全县建成铁塔物理站1103个,2G信号逻辑基站298个(移动298个)、4G信号逻辑基站1551个(移动947个、电信604个)、5G信号逻辑基站854个(移动497个、电信357个)。移动2G\4G全网覆盖率97.18%(其中城区98.97%,农村95.99%),5G全网整体覆盖率98.2%(城区覆盖率98.59%,乡镇集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已覆盖497个);电信2G\4G全网覆盖率90.42 %(其中城区98.81%,农村90.25%),电信5G全网整体覆盖率62.85%(城区覆盖率91.05%,乡镇集镇和行政村已覆盖112个)。

 

【教科文卫】 2023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12.44亿元,与 2022年的11.18亿元同比上升11.27%。有各类学校371所(含169班改幼),其中幼儿园211所,小学131所(不含教学点53个),初中21所,高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86841人,其中学前教育14358人、小学37522人、初中21538人、高中12019人、职业学校1047人、特殊教育学校3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初中毛入学率105.41%。高考上线率99.94%。在职在编教职工4860人,其中幼儿园216人、小学2241人、初中1461人、高中761人、职业高级中学66人、进修学校12人、特殊教育学校3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幼儿园99.3%、小学99.89%、初中100%、高中99.86%、进修学校100%、职业学校98.48%。有专业技术职称4824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2480人、中级1440人。学校占地面积265.8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3.63万平方米。2023年,全县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科技特派员9名。年末,全县有文化事业机构208个,其中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1个、艺术团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街道)乡村文化服务中心17个、村级活动场所187个。

2023年,全县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资金6.99亿元。有卫生机构257家,其中县直医疗机构4家、民营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含分院)20家、村卫生室192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7家。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3470张(不含村卫生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12人,其中:执业医师624人、执业助理医师283人、注册护士1671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67人;妇计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128人。

 

【生态环保】 2023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总天数365天,有效监测天数358天,优良天数354天,优良率为98.9%,轻度污染3天,中度污染1天,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并列全市排名第1名。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2个(马树镇小河塘村、东坪镇岳坪村),均达到空气二类标准。年内,加强18个县乡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监管。纳入省级考核地表水水质点位1个,金沙江麻壕断面,市控点位1个,金沙江蒙姑断面,“千吨万人”饮用水点位1个,年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达标率100%。重点监管企业6家,均达到排放标准。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重要河流、湖(库)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稳固。完成土壤污染调查,全县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按照时序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完成1569个表层样,表层样采样完成进度达73.46%。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动态调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48%,完成农产品协同监测51个,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45万亩,全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受污染耕地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城污水处理率约为95.6%,1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县生活垃圾基本达到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除县城和金塘、蒙姑转运昭阳区无害化处置外,其余13个乡镇集镇均有垃圾热解站。2023年派出4批次8人参加市级交叉执法暨执法大练兵,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38人次,共检查企业116家次,发现环境问题15个,对10家违法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共收缴罚金112万余元。办理信访件40件,办结率达100%。加强生态损害案件办理力度,全年完成生态损害案件办理2件。

2023年,加强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建立植被监测固定样地11个、植物监测固定样地9个、植物监测固定样带6个、环境要素监测站点3个。完成生态修复建设云南省巧家县2021年横断山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1667.5公顷;完成巧家县2022年度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人工造林644公顷、退化林修复5285.31公顷、草地改良333.5公顷、小型水利设施(抗旱窖)108处(个);森林管护面积20.84万公顷,其中:重点森林管护11.58万公顷,国有林管护面积2.04万公顷,一般森林管护面积为7.23万公顷,聘请专兼职管护人员5068人;按照全域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绿美行动,2023年巧家县计划植树600万株,完成植树756.23万株,完成率达126%;林长制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及时调整更新县级林长及责任区,现有县级林长10名。建立林长制工作季度调度机制、建立林长提示单(函)、协作单位年度林长制重点任务清单和县级林长年度推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机制。2023年发布县总林长令1次,召开县级林长制协作会议1次、巧家县林长制工作会议1次、年度总林长暨全面推行林长制领导小组全体会议1次、总督察会议1次,开展林长制督察工作1次,县级林长巡林46次,乡级林长巡林1585次,村级林长巡林3780次,并建立巡林台账;依法打击破坏林草湿资源的违法行为,全年共办理林业行政案件51件,收缴罚款37.969万元,移交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刑事案件3件,有力打击破坏林草湿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护林草湿资源。

 

【城镇建设】 2023年,县城建成区内有公共厕所65座,均配备必要的洗手液、香薰、手纸等设施。县城建成区面积7.96平方公里,公共厕所设置密度达到8座/平方公里;年内,完成巧家县县城排水防涝系统建设项目(二期)建设,投资16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4.9公里及附属设施,城市排水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提升县城污水收集能力及污水处理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完成7座乡镇集镇污水处理站建设,累计建成13座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6.67%。启动县城区域老旧小区改造8个,已完工8个。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巧家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等大事,进一步健全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体系,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折不扣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产业就业、金融信贷、公益岗位等帮扶政策,持续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县共纳入农村低保65932人、城市低保3970人、特困供养人员2374人,实施临时救助686户2404人次,切实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深入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突出做好产业就业“两篇文章”,整合衔接资金2.6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5个,进一步深化“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扎实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提高一延长”行动,开展直播带岗活动38场,推送用工岗位6万余个,组织村级巡回招聘会96场次,开展技能培训3823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902个,依托特色产业开发就业岗位8万余个、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0个,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7.43%、89.02%、93.26%;持续落实产业衔接政策,新增发放小额信贷贷款2.12亿元,全面推广发放2.8亿元“富民贷”支持农户生产经营和发展产业,兑现联农带农市场主体奖补资金480万元、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157万元,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86家;整合到位衔接资金43618.56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5140万元、定点帮扶资金700万元,规划实施衔接资金项目216个、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6个、定点帮扶资金项目4个,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全县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900余万元,192个村(社区)全部达10万元以上,村均收入达20余万元;紧盯“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目标任务,持续开展农村危旧房拆除整治,稳步推进1757户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任务,全面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水平及农房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全面落实分类资助参保,严格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医疗待遇,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县乡村医疗机构持续稳定达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36种大病均能开展初步诊治,4种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率达100%;教育方面,制定落实《巧家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党建引领把方向、完善设施强基础、整治环境优氛围、强师兴校育人才、教研培训提水平、激励奖惩立标杆等专项工作,全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动态管理及“两后生”继续教育动员,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三年行动,投资1551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维修养护和饮水安全补短板项目,对存在季节性缺水的区域投入150万元用于应急供水保障;全面完成173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选取440个自然村进行整治提升,硬化村组公路142公里,新建(改建)农村户厕1万座、公厕29座,完成金塘、大寨2个绿美乡镇及10个绿美乡村创建。

 

【社会保障】 2023年,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1万人、1.4万人、2.71万人,收缴社会保险费3.49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养老保险1.33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01亿元、失业保险753.82万元、工伤保险880.27万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05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养老保险20761万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9782万元、失业保险296.81万元(其中发放失业保险金156.22万元;代缴医疗保险费24.5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9.75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11.52万元;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6.2万元;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0.9万元;稳岗返还82家77.72万元)、工伤保险980.83万元)。全县36.6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养老保险费4681万元;发放养老金1.24亿元;发放重度残疾人补助金710人、94.88万元;发放丧葬补助金3799人、529.2万元;工伤保险一次性待遇审核98人,定期待遇审核79人,拨付工伤保险待遇980.83万元。全县资助特困供养、孤儿及事实无人扶养儿童参保3296人125.25万元,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及无劳动能力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参保18580人222.96万元,资助脱贫稳定户及三类对象参保160639人2258.42万元,发放城镇低保3970人1274.41万元、农村低保65932人1.99亿元、临时救助金687户333.61万元、特困供养生活补助金2374人3021.52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扶养儿童保障金841人1362.3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6186人1674.45万元。全县有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敬老院)9个,集中供养特困人员531人;有未保中心1所。

 

【人民生活】 2023年,全县从业人员26.59万人,同比增长0.26%。其中乡村从业人员5.34万人,国有、城镇集体及规模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39万人,规模以下及城镇个体从业人员16.86万人。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0.4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5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702个,新增城镇就业3832人。

2023年,全县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1元,同比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51元,同比增长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6元,同比增长8.7%。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14984元,同比增长13.4%。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58元,同比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51元,同比增长15.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巧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务热线:0870-30260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运维联系电话及邮箱:0870-2138980 szftg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62202000108号 滇ICP备1700423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6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