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巧家县炉房乡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引进草莓种植并将草莓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科学规划,推动草莓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效带动辖区群众的就业增收。
积极推动,全方位为草莓产业发展服务
面对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乡党委、政府积极寻求突破,着力探索新产业,经过多次外出考察调研,根据炉房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优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草莓种植上。草莓作为一种见效快、收入高的经济作物,非常适合在炉房乡高海拔的炉房社区、噜布村、底里村部分区域种植。为此,乡党委、政府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加大对草莓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土地流转、大棚建设、灌溉设施等,为草莓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春节前后,乡、村、组干部组织召开群众会,了解群众种植意愿并多次走村入户或到田间地头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草莓种植。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引进外商和先进技术,为外商提供仓储等设施,构建企业与务工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并大力扶持巧家县玉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提升草莓的种植和管理水平,推动草莓产业快速发展。在草莓产业发展过程中,乡党委、政府还积极组织当地在家妇女劳动力到草莓基地开展垒土、覆膜、草莓苗栽植等种植技术培训。草莓成熟时充分利用草莓分拣集散中心,紧紧围绕市场用工需求,结合劳动力培训就业意愿,组织在家妇女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岗”式培训草莓分拣包装,提升培训内生动力,按需设岗、按岗定培做到培训、就业一条龙。针对无法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村更多妇女、中老年人在草莓基地充分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为草莓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草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状喜人
如今,炉房乡的草莓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走进炉房社区石垭口片区、底里村石板河一带和噜布村噜布垭口的田间地头,草莓种植户和务工群众正在田地里抢抓晴好天气开展草莓种植前期工作,忙着翻耕平整土地、给土壤浇水、开沟、把农家肥和化肥按适当比例与土壤混合均匀、起垄、安装滴灌、覆盖地膜、移栽草莓幼苗等,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田间地头一派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在去年和前年的草莓基地里,几十名村民分工协作,正忙着进行草莓苗打叶、摘除侧枝等管护作业。摘除枯叶后的草莓苗格外耀眼,在微风中随风摇晃,沐浴着春日暖阳茁壮成长,一株株健壮的草莓苗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今年草莓丰产丰收开好头、起好步。2025年炉房乡草莓种植面积达2000亩,加上2024年种植了1400亩和2023年种植的380亩,总面积可达3780亩。近两年,炉房乡正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草莓种植,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一幅产业振兴画卷正在炉房大地徐徐展开。
群众务工就业成效显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草莓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炉房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长期就近就地就业岗位。许多之前难以找到工作的村民,现在都可以在草莓基地找到稳定的工作,每天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草莓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基地里劳作。开沟、垒土和覆膜按照1.8元/米,其他工序则每天100元的务工收入。务工劳动力除了辖区本地村民外还有来自会泽、崇溪、茂租、红山、金塘等地的多名务工人员,本地工人的工钱实行按月支付,外地工人实行按日支付。从草莓基地修建开始,务工人员可一年四季都在基地务工。
草莓采摘季从每年的4月一直持续到12月。每天都有大量的村民涌入草莓基地务工,部分高峰时段平均每日用工人数在400人以上。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和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还切实带动了务工群众的增收。前来草莓基地务工的当地群众表示不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兼顾家庭事务,真正实现了务工与照顾家庭“两不误”的理想状态。
自2023年草莓试种以来,炉房草莓基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累计支付务工费用7000多万元,确保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炉房乡草莓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还进一步提升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下一步,炉房乡将继续推动草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巧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务热线:0870-30260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运维联系电话及邮箱:0870-2138980 szftg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62202000108号 滇ICP备1700423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6220001